2006年11月17日,星期五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焦点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没有心墙的社区弥漫心香
本版策划 王树范 撰稿/配图 徐晓 董定定 戴多娣

  宁波海曙区的华兴社区,有宁兴小区、海光新都、京华苑3个“成员”。这3个小区各有特色:宁兴小区是老小区,老年人、外来务工者居多,居民过得勤俭、简朴;海光新都是白领聚集地,年轻人崇尚个性、“小资”的生活方式;京华苑则是别墅群,住户大多是私营企业主,出入豪车,是最风光的一族。
  生活方式各有不同的人住在一起,难免会因人生理念、生活习惯的不同而产生摩擦,小矛盾时时有,鸡毛蒜皮的事儿更是一大堆。不过这里的大多居民是谦和礼让的热心人,大家在社区的调和下慢慢磨合、慢慢亲近。时间一长,邻里交流多了,互帮互助的事一出接着一出。平安是福,和谐最美,华兴社区故事多。

  开车阿姨和患病女孩:两家胜似一家亲
  兴宁小区的曹阿姨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孙女小英相依为命。这天上午,曹阿姨一个没看牢,小英一个人跑出家,在小区里串来串去,差点撞上了赵女士刚从京华苑开出来的车。赵女士一个急刹车,惊出一身冷汗,小英却没事人一样,还冲着车呵呵傻笑:“阿姨,这车真漂亮,我从没见过呵。”急冲冲追出来的曹阿姨赶忙上前解释:“小孩子父母去得早,脑子又有病,不懂事,你千万别见怪……”
  赵女士不由心里一酸,对小英说:“阿姨带你去兜风好吗?”小英拍起手连声说好,曹阿姨难为情地急忙推辞:“不,不,不麻烦您了。”说着拉走了小英。
  赵女士办完事情回家,心里还惦记着上午发生的事,特意去社区办公室问了问曹阿姨家的情况。当得知患有心脏病的曹阿姨带着孙女生活很困难时,赵女士脑海里闪过小英天真的脸庞和曹阿姨枯涩的表情,心里一阵难受,于是真诚地对社区干部说,她要和曹阿姨结对,帮助她们祖孙俩。赵女士说,帮助别人,自己快乐。
  记者从社区干部处了解到,像曹阿姨这样的困难户宁兴小区还有不少,而像赵女士富有爱心的人社区里也有不少,社区有一个“爱心扶助”工程,建立有爱心基金,与宁兴小区困难户长期结对,帮扶困难家庭12户,而社区热心人士个人与困难家庭长期结对的也有5户。
  家住海光新都的徐先生在去年7月与一位宁兴小区的残疾人结对后,成为了一名社区助残志愿者。当他了解到这位残疾人家中有个16岁的儿子正在读高中,家境非常困难时,他二话没说拿出了1000元现金,资助他儿子读书,并表示一直资助到他完成学业为止。而这位残疾人把徐先生当成了自家人,有个冷暖变化都要问候一声,有个天晴落雨都要去照看一下,让徐先生心里挺感动的。
  “我厂里缺人,你就来帮忙吧,咱们是老邻居,我信得过你。”这是京华苑的私企老板们常与宁兴小区的失业人员说的话。经济资助是一时,帮助就业更长远,这个理儿华兴社区的干部心里带明白,他们常组织京华苑的私营企业主在宁兴小区召开就业洽谈会。私营企业主也喜欢在宁兴小区里招工,他们心里也都打着小九九:同一小区的人,平时就相熟,更会把单位的事看作自己的事,尽心尽力,也更值得信任。而社区干部看到这样双赢的场面,尤其看到失业人员心满意足的笑脸,心里高兴,才不去计较谁比谁得益多呢。
  点评:
  助人有多种形式,给困难家庭资助是一种,给失业人员安排工作是一种,勤勤恳恳地在邻居所办的企业里工作也是一种。如此一来,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实际困难,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问题。其实,街坊邻居的,还分什么谁帮谁呢?

  顺风车里的“笑脸”:一路同行一路情
  “公交车怎么还不来,再不来又要迟到了。我还是去顺风车站看看。”“我今天带着孩子,也去搭顺风车吧。走,我们一起过去。”早上7点,华兴社区附近的公交车站上站满上班、上学的人,有几个人看着“形势不对”,转头回社区,投奔社区的“顺风车站”。
  一位社区居民告诉记者,华兴社区什么都好,就是地方有点偏,每天挤公交车去上班,又累人又不方便。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贝,好几次在公交车上被挤得直哭。有一天,他在车站等着车,同学小海的爸爸开车经过,朝他招招手:“来,我送小海上学,刚好,上叔叔的车吧。”后来的几天,小贝都会在车站伸长脖子看小海爸爸的车。他对妈妈说:“天天有顺风车坐就好了。”妈妈又心疼又无奈地道:“怎么好意思天天麻烦人家。”
 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在一旁等车的社区干部心里一动。社区开会时大家一合计,想出了个好法子:何不建个顺风车站?他们一方面通过社区网站进行意见征询和调查,一方面借助社工包片走访,征得了社区内广大私家车主的同意,同时对私家车进行了登记。同时,他们对需要搭车的人尤其是老人、学童的需求进行了调查。情况摸清楚后,社区干部发现,有车的大多都是京华苑的,而搭车大多是海光新都和宁兴小区的。不过这没有成为障碍,在他们牵线搭桥下,车主和搭乘者基本上顺利结成对。零散的消息社区干部及时通过公告、网站发布出来,让大家需要时自己凑对。“谢谢!”“不客气,一家人么。”几天下来,社区里频频出现这样温暖的场景。
  几天后,住户们发现海光新都的北门出现了一个别致的“顺风车”站牌,愿意搭载的车主路过顺风车站时,会出示笑脸娃娃,主动邀请邻居上车。现在小贝每天一早直接到顺风车站等小海爸爸的笑脸,而小海的爸爸干脆认了他做干儿子。
  点评:
  载人一程,对车主是举手之劳,对搭乘的人是帮了大忙。难得社区干部有心,牵线搭桥。若“顺风车”能够长期坚持,实在是解决了不少居民的一个大问题。车上多一个人,便是多一个朋友,一个相互扶持一路同行的好朋友。

  没有台阶的“连心路”:童心善心心连心
  华兴社区里有一条专为残疾人修建的“连心路”。这条路的筑成,起源于孩子们的一个爱心之举。
  前年暑假,社区的青少年协会发起了一个活动,主题是“体验一天残疾人的生活”。孩子们扮成各种各样的残疾人,在小区里活动一天。一开始,孩子们都把活动当成一个游戏,有的蒙上眼睛扮盲人,有的绑起腿成肢残,还觉得很好玩。没多久,麻烦就出现了,扮盲人的小莉一旦没有人领着,害怕得寸步难行,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了几步,结果让台阶绊了一下,差点摔个大跟头;扮左腿残疾的小涛坐在轮椅上,在台阶前手足无措,因为他双手用尽了力气上不去……
  这一天,孩子们深深体会到社区20多名残疾人生活的艰辛。在社区干部的引导下,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了很久,有的说社区那么多台阶,残疾人走路太吃力了;有的说看不见真痛苦,以后碰到盲人都应该为他们带路。讨论到最后,孩子们作出了一个“决定”:为残疾人造一条没有台阶的“绿色通道”,让它成为小朋友和残疾人的“连心路”。
  回家后,孩子们和父母说了自己一天的感受,然后向父母提出捐钱造“连心路”。小涛的爸爸一开始并不同意,说:“我们家又没有残疾人,不用我们操心。”小涛绘声绘色地描述一天体验中的痛苦,然后说:“老爸,等你以后老得不想走的时候,我也可以推着你出去散步啊。”小涛的爸爸笑出声来,当场拿出了200元。就这样,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,很快凑齐了3000元钱。没多久,“连心路”就变成了现实,不仅成了小朋友和残疾人的“连心路”,也成了所有居民的“连心路”。
  点评:
  予人方便,予己方便。若能设身处地地为身边的人想一想,体会他们的难处,就会很自然地伸出援助之手。我们对素昧平生的困难家庭尚有同情之心,何况对街坊邻居呢?而且,当大家秉着善心做同一件事,相互间也从陌路变成朋友、从朋友变成兄弟。

  “破烂王”来去之间:携手维护环境美
  有段日子,宁兴小区和京华苑的居民有点郁闷:这两个小区相邻马路边的空地上有一个一个废品收购站,异味、异响扰乱了居民的生活。
  宁兴小区的卓女士家与废品收购站只一墙之隔,她和邻居们几个月没能睡上安稳觉,因为一到晚上,“破烂王”们就把收来的废铜烂铁拿到户外整理,烧电线、敲铁皮,噪音吵得他们整夜难以合眼。
  京华苑的陈阿姨,也找到社区办公室,一进门就嚷嚷:“臭气冲天,我实在受不了了。我们家连窗子也不敢开。”原来,收购站没有公共厕所,20多个“破烂王”就在房屋旁边自挖的泥洞里大小便,有多臭可想而知,住在附近的居民自然不堪其苦。
  投诉废品收购站的居民足足来了60多个,有说收购站噪音扰民,有说收购站杂物乱堆影响环境,有说收购站带来安全隐患……可是社区干部犯了难,虽说居民们说得都有理,可那个废品收购站有执照,是合法经营。在安抚住户的同时,社区干部一次次找“破烂王”们,苦口婆心地劝他们声响轻点、杂物堆整齐点、卫生注意点,但“破烂王”们置若罔闻。
  面对这么个难题,宁兴小区和京华苑的住户们坐到一起商量起对策。他们想到了人大代表,便在街道办事处的组织下找到人大代表,众口一词地表达了诉求。人大代表看着这阵势,看看两个小区的人这么一致,心里有了数。
  没多久,那个废品收购站搬走了。呼吸到久违了的新鲜空气,宁兴小区和京华苑的住户碰到,都会心一笑。
  点评:
  整洁清静的环境失而复得,显得弥足珍贵。相信经历过这么一次环境维权,大家都会懂得,团结起来才能保一方平安,人人爱惜居住环境才会有美好家园。